「娘家是你的後台,要多顧娘家!」我離婚、有難處時,娘家去哪了

2025-05-08     楓葉飛     反饋

01

女人結了婚後,和娘家最好的相處方式是怎樣的?

做好自己身為女兒該做的本分,有原則、有分寸的盡孝心。

娘家是女人的前半生,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女人養大、供女人讀書學習,因此,就算是女人嫁了人,成為別人的妻子、兒媳,但該牽掛娘家、該有所表示的還是不能忘記。不過,這並不意味著,對於娘家所有的要求,女人都該順從、滿足,而是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「孝順」。

對女人來說,成了家之後,最該有明辨是非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:不能和丈夫或婆家一有點小摩擦,就跑回娘家、向娘家訴苦,讓娘家人擔心;也不能娘家人一說啥、一提什麼要求,一點也不顧及自己的家庭,痛快地答應。

當然,女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對娘家「回饋」時,娘家也要明事理、識大體,不以女人「花錢多少」去衡量她的孝心,不要一不順心、或者沒達到自己的預期,就指責女人「不孝、白養一場」。

父母與子女終究是需要互相理解的,父母有父母的為難、不足,子女要多加體諒,不能因為一兩件事情就抹掉父母對你所做的全部付出;同樣,子女也有子女的壓力、不易,父母也要儘量理解,不能顧此失彼、太過偏頗,看哪個子女越孝順就越是忽視ta。

當父母或子女,一方一味地索取,一方全心全意地付出卻不被看在眼裡,那麼,長久下去,只會加重矛盾,讓親情蕩然無存。

02

讀者許敏(化名),稱提起母親,自己都快麻木了,再也沒有兒時對母親的那種親密和依戀,更多的則是客氣和疏遠。

不知道怎麼說,感覺自己在她心裡不像是女兒,就像是為娘家、為弟弟服務的工具!這麼些年了,她在我心上插的刀子覺得數都數不清了,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我們的母女關係會發展成這樣。

這不,這一次因為「錢」,許敏和母親算是徹底決裂。

前兩天,母親打電話過來,稱手頭兒不寬裕,拿不出錢救急,讓許敏打兩萬塊錢。

想到從過完年到現在,一到過節(元宵節、父親的生日、五一、端午),母親就以「誰誰的女兒給父母多少錢、買了多少錢的衣服,你也是做女兒的,怎麼就不知道盡點孝心」為由要錢,每次不給兩三千基本都是「纏著」不罷休。許敏於是回了一句,「月初剛給你三千,加上之前的咋說也有一萬塊了吧?家裡又沒有大的花銷,怎麼還要錢?我又不是造錢的機器,哪能輕輕鬆鬆就拿那麼多錢!」

母親理直氣壯,我養你那麼多年了,你給我盡點孝心還總是斤斤計較!我和你爸還沒老到走不動呢,你就這個態度,以後真是躺在床上需要照顧了,你是不是連看都不看一眼?早知道養個閨女是這樣的結果,當初就該生兒子的!

聽到母親這樣說,許敏是真的很反感,為什麼養個女兒就整天圖回報、圖盡孝,養個兒子卻可以出錢出力、累也快樂?說她盡點孝心就斤斤計較,那她弟弟呢?沒見怎麼孝順,花爹娘的錢倒是花的樂呵、花的理所應當!

「媽,你要是打電話就為了說我不如你那個寶貝兒子,那我知道了!那麼多年了,你不都是一直這樣嗎?反正,錢這個月我已經給過你了,以後每月也只給一次!我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,我還有孩子要養活,真的做不到你一開口就能給你隨隨便便變出錢來!」

母親提高了嗓門兒,「你這是什麼態度?我就是讓你救個急而已!是這樣,你大侄子要報個啥興趣班,小力兩口子手裡沒那麼多錢,你也知道,這兩年,小力搞裝修沒接多少活,家裡又有一個小的,壓力太大了!你就一個閨女,沒什麼壓力,能幫就幫點,畢竟娘家是你的後台,要多顧著娘家,以後你們娘倆兒有啥事,也能有個幫襯不是?

許敏覺得真是諷刺至極:娘家是她的後台,她要多顧著,可是到頭來,娘家顧著她一點了嗎?

想來,大概是從自己結婚的那一刻起,母親就總是說「娘家是你的後台,要多顧著娘家,對你只有好處沒壞處!

也正因為這樣,當初結婚,婆家給的十萬塊彩禮,許敏一分不留地給了父母,因為父母養她長大、供她讀書,她嫁了人之後,很難在父母身邊盡孝,所以,為了「回報」父母的養育之恩,她甘願欺騙丈夫「彩禮只是暫時由父母替她保管。」

可是,父母是怎麼做的呢?

用她的彩禮,以及她工作時「孝敬」父母的錢,在縣城給她弟弟首付了一套房子。

她那時雖然心裡有點不好受,畢竟母親要她的彩禮時,說的可是「養你一場,不能一點貢獻都不給娘家,以後不能在身邊出力,那就多給點錢」,但想到家裡條件也不好,父母的確也沒太大的能力再幫弟弟操辦婚事,她只好睜一隻眼、閉一隻眼。

結婚後,儘管她不常回家,但逢年過節,該給父母的「表示」,她從沒有落下過,有時,父母借錢(說是借,但都沒還過),她也是毫不猶豫就給。印象中借得最多的兩次,一是母親要翻新廚房,借了四萬;一是,弟弟要在市區買房,把縣城的房賣了錢不夠,父母讓她借六萬「補一下」。

即便是她有了孩子,過得緊巴巴,父母只要一張口,這缺錢了、那不夠用了,就連每月的電話費,她也是統統就給了。

許敏想得很簡單:趁自己有了賺錢的能力,那就力所能及地盡孝,報答父母生養多年之恩,以後真是遇到了難處,娘家就是她的後盾,父母看在她如此孝順的份上,肯定也會幫她一把。

然而,父母真如所說的那樣是她的後台了嗎?

並沒有。

女兒三歲的時候,因為受不了許敏總是給娘家錢,說了多次許敏也沒一點改變,丈夫覺得不平衡,畢竟他母親辛辛苦苦的幫帶孩子、不要一分還得倒貼錢,岳母什麼都沒幫過還要不完的錢,爭執之下,他打了許敏兩巴掌。

許敏氣不過,當晚給母親打了電話,原本是想著父母能安慰自己、或者給自己「撐個腰」的,可母親只是勸她:別和自家男人對著干,給他認個錯、說幾句好話,畢竟日子還要接著過。

這還不是最讓她傷心和失望的。

女兒四歲那年,因為受不了丈夫動不動指責她「吃裡扒外」,以及婆婆總是陰陽怪氣兒地譏諷她「心甘情願當娘家人的提款機」,她不願再吵來吵去,一氣之下,結束了六年的婚姻。

她凈身出戶,帶著女兒無處可去,還沒給母親打電話說自己離了婚想回去呆幾天,也好調整一下心情,母親想也不想就拒絕:「離婚這種大事也不知道提前給父母商量!怎麼一個人就拿了主意!孩子都有了,還有啥事過不去的?你既然自己那麼有能耐,那就在外先租個房子,要不然回來,影響也不好!小力兩口子估計該有情緒了,別讓我和你爸夾在中間為難!」

她心塞不已:不是說娘家是我的後台,要我多顧著娘家嗎?怎麼我遇到難處了,娘家總是棄我而不顧?

離婚後第一年,別說父母和弟弟想著幫她了,她有時往家裡打個電話,母親擔心她「有所求」,總是先用話堵她:不是我在家忙、抽不開身幫你看孩子;就是手裡沒閒錢,都幫襯了小力兩口子。

後來,看她經濟條件慢慢好轉,父母的電話才逐漸多了起來,只不過,往往好聽的話說不了幾句,緊接著就是以「盡孝」的名義找她要錢。

1/2
下一頁
楓葉飛 • 139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5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9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4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3K次觀看
宗先紀 • 6K次觀看
武巧輝 • 6K次觀看
武巧輝 • 3K次觀看
武巧輝 • 6K次觀看
宗先紀 • 4K次觀看
宗先紀 • 6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3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2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2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3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4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2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2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2K次觀看
宗先紀 • 2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3K次觀看
高宏浩 • 2K次觀看
高宏浩 • 3K次觀看
高宏浩 • 2K次觀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