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01
上午,隔壁的鄰居陳阿姨因為帶孩子的事情,和兒媳小夏鬧開了。
陳阿姨的小孫女一歲三個月了,她不願意再繼續幫帶孩子,執意要帶著行李回老家,小夏呢,不知道說些安慰的話就算了,還一個勁兒地拿話「刺激」陳阿姨,稱陳阿姨這個做母親的太「自私」,眼睜睜地看著年輕人為難都不願意幫把手,以後老了、病了,也一定不要去麻煩年輕人。
聽到自己的兒媳婦這樣說,陳阿姨頓時就忍不住了,她帶著哭腔地「控訴」了小夏,大意就是,來幫忙帶娃的這一年多,不知道到底哪裡做得不到位,兒媳動不動就黑著臉對她。
除此之外,兒媳不是譏諷她和老伴兒沒本事,買這套房子時就只出了個首付,就是嫌棄她習慣不好,說她吃不完的飯菜熱了一頓又一頓、太不講究;摳摳搜搜,為了不浪費水,有洗衣機不用、非用手洗,把水攢起來沖廁所,每次把洗手間和陽台都弄得濕漉漉的;做飯不是過咸就是太淡,讓人難以下咽;就連帶孩子的方式,也是老一套,一點也不知道改進……總之一句話:陳阿姨在城市生活的時間也不短了,怎麼就是還改不掉農村養成的壞習慣。
最初,對於兒媳的「挑剔」,陳阿姨雖然心裡有點兒不舒服,但為了兒子家的和諧,她都是儘量忍著,有時,兒媳小夏實在是說話難聽,她就帶著孫女下樓透透氣,當然,偶爾兒子看到小夏這樣對她,也會說小夏幾句,只不過,都被她擋過去了。
陳阿姨那時想得很簡單:她知道自己是「寄人籬下」,既如此,那麼,就有眼力勁兒一點,少「出頭」、多出力,少說話、多幹活,只要能幫兒子減輕一點負擔,把小孫女健康平安地帶大,讓家裡和和氣氣的,她受點委屈也無妨。
可是,她堅持了那麼久,為什麼突然就忍不了了呢?

今天早上,她六點起床後,收拾了一下便下樓溜圈、鍛鍊身體,因為在樓下遇到了三個平日裡一起帶娃的阿姨,於是她和人家聊了幾句,結果談話太投入、忘了時間,以至於回到家時已接近八點。
她剛推開門,兩隻腳還未完全踏進家,就看見兒媳小夏抱著小孫女拉著臉看著她,她還未開口解釋一句「樓下碰著幾個熟人」,小夏就打斷她、不停地抱怨,稱她也不記著點兒時間,到點了不做早飯!好不容易他們小年輕不起早上班、能多休息會兒,結果陳阿姨這個老的還不知道體諒,不管孩子,一個人跑到外面圖清凈。
聽到小夏的嘮叨,想到自己帶孩子,從來都沒有過屬於自己的清閒時光,不是伺候孩子的吃喝拉撒玩,就是做飯、做家務,哪像別的老人,還能抽出時間跳廣場舞、鍛鍊身體!越想,陳阿姨心裡就越不是滋味兒,她沒好氣兒地回了小夏一句,「我回來晚了,你們年輕人也可以做頓早飯呀!還有小孫女,她不小了、也不難帶了,你們做爹媽的難道還哄不好嗎?」
這下好了,聽到陳阿姨這樣說,小夏當場就不樂意了,她扯著嗓子喊,稱又不是她讓陳阿姨過來帶娃的,陳阿姨若是心裡有怨氣,那就去找自己的兒子,給自己兒子幫忙,為自己兒子、孫女出力,憑什麼把怨氣撒到兒媳婦身上?
看著小夏的態度,陳阿姨火氣也上來了,就這樣,她們婆媳兩人,你一句我一句地就吵開了。
鬧到最後,陳阿姨嚷著要回老家、再也不願受這個窩囊氣;兒媳小夏呢,一個勁兒地放狠話,稱陳阿姨想走就走,只是她一個老的真那麼絕情,以後有需要了,也別再指望年輕人了。

02
最終,陳阿姨的兒子同意她回老家,不過需要再等幾天,等小夏的母親來到家後,陳阿姨再回去。
除此之外,兒子還提了一個要求,稱陳阿姨生氣歸生氣,等消了氣該幫的忙還是要幫,到時候她和小夏的母親輪流幫忙,如此一來,兩個老的就都不會太累了。
見兒子說到這個份上,陳阿姨也不忍心拒絕,她想了想,點頭答應了,只不過,她也說了一個條件,那就是:以後再讓她帶孩子,兒子能不能給她在同小區租個房?租房的錢,以及她的生活費,她不會讓兒子、兒媳出,自己會全部承擔。就是如果她在外租房,到時,她該出的力還會出,還會好好照顧小孫女、幫兒子做個家務,但是錢方面,她不會再每月貼補兒子。為了不讓兒媳小夏亂想,希望兒子提前做一做小夏的思想工作。
陳阿姨給我講這些的時候,很是委屈,「我其實真是不想再在兒子家帶孩子了,太難熬了!我出錢出力地幫帶孩子,兒媳卻還處處看不慣我,你說,這誰受得了啊?我很多次都想懟兒媳婦兒,既然她那麼嫌棄我,那就自己硬氣一點呀!自己帶孩子!自己做家務、做飯,怎麼舒心怎麼來!再不行就讓我兒子做,或者花錢請個保姆!何必一邊使喚著我一邊又看不起我呢?你說,我又不是不講道理、胡攪蠻纏,就是一些習慣上不了台面,那你完全可以和我好好說啊!為什麼非得拉著個臉、給訓孫子一樣呢?就算我是幫我兒子帶孩子、幫我小孫女,但間接也幫兒媳婦分擔了一點吧?我不求你能記著我的情,也不求你多麼感激我,多少要給我一個好臉色吧?」

03
一直以來,在帶孩子這件事上,我個人持有的觀念是:如果子女不是很有能力,賺的錢只夠維持溫飽,如果老人身體和時間上都允許,那麼,老人還是要幫一幫子女,畢竟,有不少的家庭,光靠年輕小兩口的工資是請不了保姆的,若是再沒有老人幫一把,那麼,小兩口中肯定有一個人要辭去工作、在家專職帶娃,這樣一來,家裡的經濟壓力只會更大,到時,弄得老人和子女的關係也會變差。
有一句話叫:眾人拾柴火焰高。
一家人之間,總是勁往一處使,才會讓家越來越好的,如果都只講「做某些事不是本分」的話,那麼,這樣的親情還有意義嗎?
當然,話雖這樣說,但是我也要勸年輕小夫妻一句,如果老人願意伸出手、拉你一把,如果你也接受了老人幫帶孩子,那麼,就儘可能地去理解老人的處事方式和生活習慣,不能一邊用著人家,一邊又處處挑剔、嫌棄人家。
做兒媳的,不妨也想一想:如果你帶著孩子回娘家長住,你父母帶孩子的方式你全都能看得慣嗎?你和父母難道一句嘴不拌、一次架不吵嗎?
不能吧?
即便是再恩愛的夫妻,也有遇到分歧和互看生厭的時候,何況是沒有生活過的婆婆呢?

我自己帶過孩子,我婆婆和我母親也都幫我帶過孩子。
說實在的,老人在帶孩子上的確和年輕人會有差別,有時候老人的「封建」想法也很讓人生氣、鬱悶,但該溝通的還是要溝通,說一次不行就說兩次、說三次,再怎麼說,不管是孩子的奶奶還是姥姥,她們都是真心希望孩子好的,都絕不會去害孩子的。
我婆婆幫我帶孩子時,我沒想過她是幫我還是幫她兒子,也沒在意過她對我好、還是她兒子好,一來是我那時忙完工作回來後就陪孩子,沒心思去關注那麼多;二來是,我體會過一個人帶孩子的無助,能有老的幫我分擔,我很知足了,根本就沒想著再去期待太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