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03
陳阿姨和我講這些的時候,憤憤不平,「我真不明白了,我給自己的閨女陪嫁房子,怎麼就讓兒子、兒媳不高興了?他們不會以為我的錢都是他們的,不該給閨女一分吧?兒媳就算了,我沒養人家,不該說她,可我那個兒子,怎麼也這麼糊塗!如果不是他默許,我那個兒媳絕不會說這些話!你說說,這倆人想啥呢?我和老伴兒還沒老到不能動的那一天呢!就開始打我們錢財的主意,誰說當爹娘的,就該一直對兒子付出了?」
作為旁觀者,我是覺得挺無語的:一是,對陳阿姨兒子的「糊塗」;一是,對陳阿姨兒媳的「強出頭」。
我是相信陳阿姨所說的,如果不是有兒子的默許,兒媳是不會出面講那些話的。
兒子作為一個男人,成了家以後,最該想的是如何把自己的小家建設得越來越好,而不是把目光還放在父母身上,「惦記」父母的那點錢,總覺得「養兒防老」的觀念強,父母就得多給兒子付出,父母的所有東西就都是兒子的。
父母的錢財怎麼支配、怎麼花,完全由他們自己做決定,子女如果不能力所能及地給父母盡孝心,那麼就儘可能地不給父母增加太大的負擔,而不是總盯著他們的錢包,一味地啃老。
至於陳阿姨的兒媳,我覺得她心裡也是有嫉妒心的,看到自己和小姑子「差距」那麼大,心裡一時不平衡也正常,畢竟生活中,是有一些女人在原生家庭沒有得到過太多的愛和尊重,她們基本上都是結了婚即被娘家視為「外人」,別想著能從娘家那裡得到多少「資助」了,娘家會不會讓她們幫扶都是一個未知數。
所以,從這一點來看,陳阿姨這個母親的做法,是值得稱讚的,因為很多時候,兒女齊全的家庭,做父母的真難一碗水端平,當然,我不否認有完全做到公平公正的父母,但真的是少數,畢竟,太多的人骨子裡都認為錢是給兒子的,愛才是給女兒。能在錢方面,還想著給女兒「分一杯羹」的父母,真的挺不錯了。
但是,嫉妒歸嫉妒,作為兒媳,婆家的事能交給丈夫的,最好都要交給丈夫去處理,不要覺得自己嫁給了這個男人,他的所有「資源」就都要和你共享,尤其是在錢方面,你管好自己的小家即可,公婆怎麼做、公不公平,不用你說,你的男人也會心知肚明。
不管是兒子還是兒媳,不愚孝父母,不過分苛責父母、或者一味啃老,做事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,更有自己盡孝的分寸,這才是作為子女最應該擁有的好心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