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父母的,能想著幫了兒子那麼多,也幫閨女一點,且也有想辦法去盡力平衡,已經很明事理了,難不成非讓他們眼睜睜地看著閨女難而不管嗎?憑什麼呢?就因為閨女嫁了出去?
兒媳自己也是閨女,也有一個閨女,往後真是遇到了自己難、或閨女難而需要幫忙的時候,那又會希望父母、或自己怎樣做呢?

我一直都認為,女人嫁了人後,最該有的心態就是:別對婆家有什麼期待,就老老實實把自己當作婆家的「外人」,但凡婆家的事,都要交給丈夫去解決。
為什麼要這樣?
本來和婆家就是因為一個男人而結識,能有多深的感情呢?婆家若明事理,不用你開口或討好,人家也會主動對你好,相反,婆家若是一開始就沒接納你,覺得你是外人,那不管你有多努力,可能都改變不了婆家的觀念,所以,與其如此,不如老老實實地做好自己作為妻子、母親該做的事,把精力和心思都放在經營自己和自己的小家上。
再者,婆家的事,你要是處處沖在丈夫的前面,那丈夫若和你的意見一樣,還好說一些,若是你覺得看不慣、受不了,可你的丈夫認為沒什麼問題,那麼,你插手、干涉,不但得罪了公婆,而且還會影響夫妻感情,何必呢?把婆家的事都交給你丈夫去處理,他即便和你的公婆鬧了矛盾,那人家也是一家人,這邊吵了、鬧了,那邊就忘了、不計較了,絕不會出現記仇或反目的局面。
說到這裡,再回答一下我婆婆所問的問題。
很客觀地說,作為兒媳,干涉不了、也根本不該干涉婆婆給小姑子花錢、或出力,只要婆婆沒有拿著你和你丈夫的東西去「救濟」、扶貧,那麼,真礙不著你什麼事兒。
也不要總是拿「養老就找女兒」這套說辭去威脅,只會顯得自己刻薄,畢竟做子女的,就該給父母養老,子女的伴侶是沒有義務和責任。
雖然大家總說「十年看婆,十年看媳」,先有好婆婆才有好兒媳,但生活中依然有不少好婆婆遇不到好兒媳,哪怕付出了十年、二十年的真心,依舊得不到兒媳的善待。
再者,眼下都不尊重婆婆,或者一有不順心、不如意的事就怨恨婆家的兒媳,那麼,往後婆婆的養老,基本上也不會出什麼力。
所以說,做婆婆的,不用忌憚兒媳什麼,做兒媳的,也不用太求著或討好婆婆,大家放平心態,都做好自己該做的事,別太為難對方,也別對對方期待太多,如此,才有可能會「好婆婆遇到好兒媳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