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姐看了一眼一臉尬笑的老公,對著電話說了一句「媽,您還做不了我家的主!去問您兒子是要他侄子,還是要他閨女吧」,之後,去了臥室。
大概過了五六分鐘,陳姐的老公進了臥室,雖然他說絕不會聽老娘的話,自己所有的東西肯定是留給自己的閨女,但一想到都是因為他愛喝而引起的事,陳姐還是氣得不行。
當然,她也明白,她婆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,肯定是老公的弟弟給出的點子!
就這樣,因為這事,陳姐不但怨上了婆婆和小叔子,而且還氣上了自己的老公。

02
一直以來,「女兒好、還是兒子好」,「女兒和兒子誰才能靠得住」,甚至「兒子是核武器,可以不用,但必須得有」、「女兒再多也不如有一個兒子」,這些都是大家時常討論的話題。
雖然沒少宣傳「男孩女孩一樣好」,但在不少人心裡,有了兒子才是最好,哪怕這個兒子被寵的慣的無法無天、自私自利,但他至少是根、是傳承,更是自家人。
其實,如果是外人之間的討論,那各說各的想法就好,沒必要非爭個高低,畢竟家家都有不一樣的過法兒,可能你家兒子是孝順、能靠得住,但不代表他家女兒就白養了、指望不上。
若是一家人之間,尤其是年輕人和老人之間的探討,那年輕人能聽得進老人的話,認同老人的觀念還好說一些,真是年輕人有年輕人的認知,那作為老的,還是保留自己的意見最好,哪怕你心裡再怎麼認為「男孩子是寶、比女孩子更好」,也不要非當面說出來,不然,只會讓一家人鬧矛盾。
就像陳姐的婆婆,按理說,有兩個兒子,小兒子家又生了倆男孩子,沒必要非再去盯著大兒子,更沒必要說什麼,大兒子家的財產給了獨生女就是便宜了外人!
何必呢?
人家兩口子拼來的東西,人家都不覺得虧,你一個老人,非要再「指點」什麼呢?更何況,就算是親兄弟也要明算帳的,哪能給個五萬塊錢,就能讓人家把房子給所謂的侄子呢?
對多子女家庭來說,做父母的,如果不能對孩子們做到公平,那麼,就尊重每個孩子的過法,別總想著「劫富濟貧」,讓經濟寬裕的孩子去救濟過得難的孩子,也別道德綁架,動不動就拿「養大孩子辛苦、不容易」去說事兒。
兄弟姐妹之間的幫助是互相的,你幫我一點,我也能給予回饋,而不是誰弱誰有理,誰窮誰就該多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