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對「哭泣」:
請不要讓他自己哭
眼淚,是最好的朋友,當我們用哭泣來釋放難過、失落和悲傷的情緒後,我們會感到舒服很多,能夠更理智地思考,並最終復原。而假如此時,有一個關心你並理解你的人在身邊,復原的效果將尤其明顯。
但我卻一度是個想方設法來讓孩子「不哭」的父親,我身邊有很多父母也做著同樣的事情。似乎很少有人能意識到,哭是孩子主動要求關注和主動表達情緒的唯一方式。
我們似乎認為,如果你能讓孩子「不哭」,那麼你就消除了他的痛苦。事實恰恰相反: 你阻止了的,是孩子天然的療傷本能,而傷痛也正在他們的內心逐漸積壓起來。
關於如何應對孩子哭泣的問題,如果只讓我給出一條建議,那就是: 請不要讓他自己哭。眼淚,是加強兩人關係的絕佳機會,特別是親子之間。
想一想,安撫一個哭泣的孩子,直到他在你懷裡睡著,沒什麼能比這個情景更令人滿足了。
假如你總是想切斷眼淚,或者孩子一哭你就慌忙把他甩給別人,那麼你將無法擁有這種幸福並滿意自己的體驗。
有一個現象,說明眼淚與聯結密切相關。這是一個「偷看」的小動作——孩子哭了一陣子後,往往會「偷看」你,而目光相觸時,如果他看到的是一個充滿關愛同時又鎮靜放鬆的大人,那麼他就會回去繼續哭。因為他確認了「自己很安全,可以再繼續哭。
但不要把「偷看」和孩子的假哭混為一談,孩子假哭時偷偷往外看,是為了看大人對假哭的反應:這可以幫我得到我想要的東西嗎?
但對於更多的孩子來說,假哭只是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和親密感來釋放真正的眼淚,他們相用假哭來測試:如果真的哭了,自己是否會被接納。
對待假哭的最佳遊戲反應是: 「嘿,我猜你是在假哭,你害得我好難過,嗚嗚嗚!」或者 「我知道你在假哭,不過我願意跟你一起玩遊戲。」
如果孩子在內心確實隱藏著真實的眼淚,那麼快樂的遊戲時光和更多的親密感,可以幫助他在將來把眼淚最終傾瀉出來。
如今,每個人都在談論情商、情感素質、情緒競爭力。從某種角度看,遊戲力的目的就是培養情商,因為遊戲是孩子用來表達自己和釋放情緒的方式。
戲治療大師蘭德斯與赫梅爾在書中寫道, 「孩子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情感的世界,唯有孩子自發的遊戲,才能充分表達這些情感,遊戲的過程為孩子治癒了傷痛,釋放了情緒,緩解了緊張。讓孩子知道他可以安全地表達感受,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遊戲。」
情緒競爭力,指的是我們應該有一個情緒的強弱調節器,而不是一個非開即關的按鈕。
情緒競爭力有幾個發展階段:最初的直接行為反應、通過遊戲表達情緒、能夠用語言表達情緒。
在孩子學會用語言談論情緒之前,他們需要先學習如何把情緒在遊戲中玩出來。這是至關重要的中間步驟,然而它的重要性被低估了。為了説明孩子完成這重要的中間步驟,我們可以請他把感受畫出來、編故事講出來或跳舞跳出來。
遊戲治療師經常會這樣建議:「來,用這兩個娃娃來告訴我,到底發生了什麼?你在中間的感受是什麼?」
用遊戲來發展情緒競爭力的另一種方法,是假裝你有某種情緒,而這種情緒正是孩子難以表達的:「氣壞我了!我要打枕頭!」
你還可以用誇張的方式來表達他們自己否認的情緒:「天哪,我快嚇暈了!」「我氣得要吐出來了!」
無論孩子是剛出生不久,還是已經進入青春期,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,都能從遊戲中獲益, 只要你能放下焦灼急躁,換一種心態,嘗試一下和孩子遊戲。
更多爸媽育兒、生產前後的相關資訊,請關注粉絲團「家有寶貝」